下地坐草
下地坐草的资料,自先秦以来即若隐若现。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出土石雕女像,学者认为其中之一便是表现蹲踞临产姿态。
至于医书资料,马王堆出土《五十二病方》“婴儿索痉”条,称“索痉者,如产时居湿地久,其肯直而口拘,筋挛而难以伸。”“婴儿索痉”之病,虽然病主是谁,学者说法不一,或谓产妇,或谓婴儿,但从“居者坐也”的解释看来,先秦分娩似即以下地坐产为主。
本书几次提到刘宋医家陈延之的名言:“古时妇人产,下地坐草,法如就死也”,一方面道出分娩的危险,另方面似乎也暗示古代分娩以坐产为主。不过,既然称“下地坐草”为“古时”产法,是否六朝时另有产法出现呢?《产经》以一膝着地,似为跪产。巢元方《病源论》则说妇人产“有坐有卧”:
妇人产有坐有卧,若坐产者须正坐,旁人扶抱助腰持捉之,勿使倾斜,故儿得顺其理。卧产者亦待卧定,背平着席,体不伛曲,则儿不失其道。
依现代产科医学对分娩的认识来看,卧产易使子宫压迫到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,造成胎儿压迫感和产母低血压及出血。并且腹痛时想排出胎儿,会想蹲下而非仰卧,因此卧产似乎较不符合生理本能。《病源论》的文字,与其视为对生产体位的要求,不如视为针对不同体位建议最佳姿势。
也就是说,倘若坐产,便应坐正不要倾斜,倘若卧产,则应贴着床席躺平,背脊不要弯曲。本书〈导论〉所引昙峦助产的故事则显示,虽然产妇可以“坐卧任意”,但真要用力的时候,恐怕仍以蹲踞为主,因此他才会指导产家布置产房,从屋梁上悬吊一条绳子,末端绑上木棍,作成衡杆,衡杆的高度到产妇的胳肢窝,让产妇采半蹲的姿势,刚好可以靠在上面撑着。
事实上,半蹲着分娩,腿一定会麻,持续的时间也无法太长。因此产妇也可能采取任何她觉得舒服或平常习惯的姿势,或蹲坐、或站立,甚至各种姿势互换以便用力,但仍以蹲踞为主,并且必须有所凭藉。
《外台秘要》中的产妇倚靠衡木;北宋杨子建《十产论》中的产母则攀抓手巾:
十曰坐产。坐产者,言儿之欲生,当从高处牢系手巾一条,令产母以手攀之,轻轻屈坐,令儿生下,不可坐砥儿生路。
有时或因产日禁忌而攀倚不同物件。特殊产日,《外台秘要》称:“不可攀绳,宜悬马辔攀之吉。”可见一般或不做衡而直接攀绳,但也有攀握马辔者。倘若不然,便有人从后抱腰助产,即《病源论》所谓“旁人扶抱助腰持捉之”。
《外台秘要》亦称:“又凡产法,为须熟忍,不得逼迫,要须儿痛欲出,然后抱腰。旁人不得惊扰,浪做形势。”马辔非平民小农日常所有之物,或较适用于富贵之家。悬绳系木必须室内有足够的空间,并且事先预备。
一般而言,产妇或仍仰赖他人抱腰协助。助产者从身后抱腰支撑,便于产妇用力,因此“抱腰”即代表准备施力产儿,与蹲坐可谓相辅相成。此种分娩体位,宋代依然,传为宋代僧人赵智凤凿建的四川大足宝顶山石刻,其中“父母恩重”系列造像中的“临产受苦恩”,产妇便是站着,一人从后抱持相助,一人挽袖待接新生儿,栩栩如生的画面,令人宛若置身分娩现场。而在二十世纪之前,这似乎是古今中外妇女生产时最常采用的方式。
蹲坐生产,虽然方便用力,但若时间太长,产妇恐怕会体力不济,而抱腰耗力,也需要换人接手。此时产妇便可能躺下卧产。卧产时,究竟卧地或卧床,有待细考。
宋代杨子建的《十产论》说明横产、倒产、偏产、碍产等难产诸状的处理方式时,都先指示应“令产母于床上仰卧”,显示若非难产,产妇大概并不会仰卧在床上。
自先秦以迄两汉,一般人虽大多席地而坐,但仍有当作卧具,高出地面的睡床,此所以陈延之称古时妇人坐草为“下地”。魏晋南北朝时,床的形制与功用颇有变化。
有时登床需靠坐凳;《续搜神记》便曾记载王蒙身高才三尺,看似无骨,要登上床铺时,还经常命人抱他上去。不经榻凳下床,历史文献中称之为“自床投地”或“自投床下”。
南朝徐孝嗣之母,便曾“自床投地”企图堕胎,看来有些睡床可能颇高。或许也因床高不便,卧产时仍铺席卧地而非卧床,待产后休养或难产救治才到床上。
产妇既然蹲坐生产,而非卧床,分娩排泄物便极可能流到地上。铺草洒灰,应是保持清洁与乾爽最常采用的办法。
“坐草”一词即由此而来。铺草厚薄,难以确知,但以《外台秘要》所称“下铺慢毡,恐儿落草悞伤之”看来,大概并不太厚,因此还要加铺毛毯之类。若产日遇上反支等禁忌的月份日期,则除草、灰之外,又须加上兽皮:
反支者,周来害人,名曰反支。若产乳妇人,犯者十死,不可不慎。若产乳在反支月者,当在牛皮上,若灰上,勿令污水血恶物着地,着地则煞人。又浣濯皆以器盛之,过此忌月乃止。
《外台秘要》也指出反支月若使血露污地,将造成胎死腹中,或者产程不顺,因此必须先铺布料和草灰,再加上马驴牛等兽皮,然后生产,才会吉利。
从医方的种种建议,可知人们在面对生产时战战兢兢的心情,一方面用牛皮或灰处理血水,另方面以容器盛水洗濯产妇衣物,不令着地,都是因为害怕生产的血水恶物触犯神明禁忌。事实上,触犯禁忌是人们解释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然而除禁忌之外,对于难产的造成和处理,隋代的医方已逐渐出现多种解释。其中之一,便是产妇与助产者对分娩开始的判断错误,造成欲速则不达的结果。
注释
1.挖掘报告及妇女石雕像,见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、滦平县博物馆,〈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简报〉,页5374;石雕女像的意义,见汤池,〈试论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〉,页46-51.
2.马继兴认为,此为妇女在产孕时因逗留在湿地太久而造成产后的痉病,见《马王堆古医书考释》,页368-369.周一谋等则以为,此乃婴儿出生时久居湿地而患的疾病,见《马王堆医书考注》,页71-72.
3.古人席地而坐,亦有各种姿势,学者认为“跪坐”便包括了膝盖以上全身呈一条直线的“跪”,和臀部以上全身呈一条直线的“坐”两种;此外,又有被周人视为无礼的“蹲踞”和“箕踞”。而人类最自然的休息状态,是以蹲踞及箕踞最普遍,而不是以跪为主的任何体相。见李济,〈跪坐蹲居与箕踞(殷虚石刻研究之一)〉页283-301.分娩中产妇虽然可能以膝着地,但似以蹲踞和箕踞在内的坐地姿势最多,详见以下讨论。
4.《病源论》卷43〈妇人难产病诸侯〉“产子但趋后孔候”,页1230-1231.
5.Michel Odent, Birth Reborn, p. 96.
6.现代产科医学指出,阴道内运动为不对称,故产母变换姿势有助于胎儿在产道内往下移动。见Odent, Birth Reborn, p. 94.
7.陈自明,《妇人大全良方》卷17,页467-468引杨子建《十产论》。
8.《外台秘要》卷33,页927引〈崔氏年立成图法〉。
9.《外台秘要》卷33,页924.
10.朱端章,《卫生家宝产科备要》卷6,页67引《虞氏备产济用方》说:“产妇腹痛虽甚,且须令人扶持,徐徐不住行动,若倦亦且扶立,时时令行……待子逼生,方得蹲坐。”直到清代,医者仍认为分娩以蹲坐为佳。见Charlotte Furth, “Concepts of Pregnancy, Childbirth, and Infancy in Ch’ing Dynasty China.”日治时代的台湾产妇则蹲坐于生子桶中或生子草上分娩。生子桶为嫁妆之一,生子草则为平铺于地上的稻草,见游监明,〈日据时期台湾的产婆〉,页49-89.今日香港华人的传统婚俗中,女方嫁妆仍包括称为“子孙桶”的马桶,或亦与此有关。见何汉威编撰,《本地华人传统婚俗》,页32.日本到近代以前,也以蹲踞式分娩为主,到平安朝仍有“抱腰”的记载,横卧式分娩则为例外。某些村落,则又有因应难产而倚梯起立式的分娩姿势。见中山太郎,〈古代の分娩法と民俗〉。西欧到近代以前,亦以蹲跪站坐等垂直式生产为主。见Jacques Gélis, History of Childbirth: Fertility, Pregnancy and Birth in Early Modern Europe, pp. 121-133. 1980年代,法国妇产科医生Michel Odent主张开创新的生产意象(或谓恢复古风),亦有抱腰助产妇蹲踞分娩的情事。“抱腰”与蹲坐产可谓一体的两面。
11.但当时床或颇高,马王堆《杂禁方》中有“多恶梦,涂床下方七尺”的记载。马继兴,《马王堆古医书考释》页1008释为“容易在睡眠中作恶梦者,可以把地上的土七尺涂抹在床下”,不知实际上如何运作。周一谋、萧佐桃,《马王堆医书考注》页410-411未注此句,但对同书“涂井上方五尺”来防治犬吠的方法,则释为“即在井的上方涂抹五尺,以示戒束”。倘若厌胜之法如周、萧所释,需将厌胜之物涂于井上或床下数尺之处,则当时床至少有数尺之高。
12.见瞿宣颖,《中国社会史料丛钞》甲集中册,页260-263讨论南北朝坐床之俗,及崔咏雪,《中国家具史—坐具篇》第三章〈论床榻〉。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床的来源与发展,参见John Kieschnick,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, pp. 222-249.
13.《太平御览》卷378,页4a.
14.《南史》卷15〈徐孝嗣传〉,页438,及欧阳修、宋祁,《新唐书》卷76〈高祖太穆窦皇后传〉,页3468.
15.有学者认为过去妇女不愿躺在乾净舒适的床上生产,可能是避免自己产后还需清理大量秽物,宁愿“下地坐草”而产。见Edward Shorter, A History of Women’s Bodies, pp. 56-57.也有学者认为垂直式(vertical)生产,包括蹲、跪、站、坐,除方便用力外,并可以自由活动,比水平式(horizontal)卧倒使产妇有主导分娩过程的参与感和重要感。见Gélis, History of Childbirth, pp. 121-133.
16.古时“草”的作用包括清理善后,如厕之后用草即为一例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186,页7a引《幽明录》“建德民虞敬上厕,辄有一人授草”条。《千金方》治难产,亦取“厕前已用草”,见《千金方》卷2〈妇人方上〉“产难第五”:“治产难方”,页31.
17.《医心方》卷23,页5a引《产经》。所谓“反支”,实为自先秦以来即有的禁忌之日。云梦秦简《日书》中便云:“一日当有三反枳。”即指“反支”日。743和742简背面的简文:“子丑朔六日反枳,寅卯朔五日反枳,辰巳朔四日反枳,午未朔三日反(枳),申酉朔二日反枳,戌亥朔一日反枳。”《后汉书》卷49〈王符列传〉,页1640:“明帝时,公车以反支日不受章奏。”李贤注云:“凡反支日用月朔为正,戌亥朔一日反支,申酉朔二日反支,午未朔三日反支,辰巳朔四日反支,寅卯朔五日反支,子丑朔六日反支,见阴阳书也。”与《日书》简文同。《产经》日反支条文内容亦同。而《产经》除日反支外,又分列“年立反支”“年数反支”和“生年反支”,说明各年分中不同年龄产妇,各在何月日忌反支。《日书》简文,见《云梦睡虎地秦墓》。“反枳”即“反支”的讨论,见饶宗颐、曾宪通,《云梦秦简日书研究》“反枳”条。
18.见《外台秘要》卷33,页927引〈崔氏年立成图法〉。
19.《病源论》卷43,〈妇人难产病诸候〉页1227-1232中,几乎各种难产的解释,都不排除触犯禁忌的可能。